基础医学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基础医学论文怎么写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一:基于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的关节功能评估方法之研发与应用
关节是赋予人类运动功能的重要解剖结构,关节疾病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受限和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开发针对关节运动和软骨生物化学成分的关节功能评估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研究。其意义在于实现了精准、无创的关节运动追踪和软骨退化程度评估,为关节炎的早期检测和运动损伤监控、预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基于k空间中的黄金角径向采样技术实现了关节动态磁共振成像,并基于Slice-to-Volume配准算法成功将二维动态影像和三维骨骼位置相匹配,实现了基于动态磁共振成像的关节运动追踪,精度达到1毫米与1度以下,达到骨科在体捕捉骨骼位置的运动需求。该技术相对于传统关节运动追踪技术拥有精度高、无辐射、实验流程简单之特点。另外,本论文基于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T2-Mapping)量化了关节软骨的生物化学品质,并将该技术应用于业余马拉松跑者的膝关节软骨品质评估。本论文发现马拉松运动导致髌股关节和前内侧胫股关节软骨T2弛豫时间上升,暗示软骨生物化学成分变化;并发现软骨T2弛豫时间变化与跑者的BMI呈正相关,表明软骨生物化学成分变化与短期内的膝关节机械负荷相关。该技术能先于目前的临床检测手段发现早期关节炎特征,能应用于运动损伤检测与评估。本论文基于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了关节运动和关节生物化学成分两方面评估关节功能之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机制研究、关节疾病早期检测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节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1.2 关节炎
1.2.1 骨性关节炎
1.2.2 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节力学功能评估
1.3.2 关节生物学功能评估
1.3.3 基于影像学的关节功能评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2.1 引言
2.2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2.2.1 物理基础
2.2.2 磁共振成像
2.2.3 磁共振图像重建
2.3 快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2.3.1 径向k空间采样技术
2.3.2 基于黄金角的快速成像序列
2.3.3 应用于关节运动追踪的动态MRI序列
2.4 定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维动态磁共振成像的三维关节运动追踪
3.1 引言
3.2 三维关节运动追踪基本概念
3.2.1 关节坐标系定义
3.2.2 六自由度关节运动
3.3 传统三维关节运动追踪方法
3.3.1 电磁捕捉技术
3.3.2 惯性传感器捕捉技术
3.3.3 光学运动捕捉技术
3.3.4 基于医学影像的运动捕捉技术
3.4 基于二维动态MRI的三维关节运动追踪方法
3.4.1 二维动态MRI图像重建
3.4.2 二维动态MRI与三维静态影像配准——SVR算法
3.5 颞颌关节运动追踪实验设计
3.5.1 受试者
3.5.2 影像方法
3.5.3 求解SVR算法中最优化问题的优化策略
3.5.4 算法验证
3.6 实验结果
3.6.1 精准性验证结果
3.6.2 目标函数性质验证结果
3.6.3 对输入扰动的敏感性验证结果
3.7 讨论
3.7.1 关节运动追踪算法性能
3.7.2 二维动态MRI技术
3.7.3 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3.7.4 局限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量评估软骨生物化学成分
4.1 引言
4.2 软骨的生物化学组成与损伤机制
4.2.1 软骨的组织结构
4.2.2 软骨的生物化学成分
4.2.3 软骨的损伤机制
4.3 定量磁共振成像量化软骨品质
4.4 使用T2-Mapping量化马拉松对跑者膝关节软骨的损伤
4.4.1 受试者
4.4.2 影像方法与T2-Map计算
4.4.3 软骨分割与图像处理
4.4.4 统计分析方法
4.5 研究结果
4.5.1 髌股关节软骨T2 弛豫时间的变化
4.5.2 胫股关节软骨T2 弛豫时间的变化
4.5.3 膝关节软骨T2 弛豫时间变化与膝关节负荷的相关性
4.6 讨论
4.6.1 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变化
4.6.2 马拉松对膝关节软骨品质的影响
4.6.3 运动损伤与软骨退化
4.6.4 局限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Cartilage Quality (dGEMRIC Index) Following Knee Joint Distraction or High Tibial Osteotomy[J] . Nick J. Besselink,Koen L. Vincken,L. Wilbert Bartels,Ronald J. van Heerwaarden,Arno N. Concepcion,Anne C. A. Marijnissen,Sander Spruijt,Roel J. H. Custers,Jan-Ton A. D. van der Woude,Karen Wiegant,Paco M. J. Welsing,Simon C. Mastbergen,Floris P. J. G. Lafeber. CARTILAGE . 2020 (1)
[2]Measuring three-dimensional tibiofemoral kinematics using dual-slice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 Lin Cheng-Chung,Zhang Shuo,Hsu Chao-Yu,Frahm Jens,Lu Tung-Wu,Shih Ting-Fang. Medical physics . 2019 (10)
[3]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of articular cartilage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t 3T.[J] . Wei Hongjiang,Lin Huimin,Qin Le,Cao Steven,Zhang Yuyao,He Naying,Chen Weibo,Yan Fuhua,Liu Chunlei.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JMRI . 2019 (6)
[4]3D self-gated cardiac cine imaging at 3 Tesla using stack-of-stars bSSFP with tiny golden angles and compressed sensing.[J] . Zhang Xiaoyong,Xie Guoxi,Lu Na,Zhu Yanchun,Wei Zijun,Su Shi,Shi Caiyun,Yan Fei,Liu Xin,Qiu Bensheng,Fan Zhaoyang.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 2019 (5)
[5]Strain distribution of the anterolateral ligament during internal rotation at different knee flexion angles: A biomechanical study on human cadavers[J] . Yibei Wang,Shiqi Li,Daorong Xu,Lei Qian,Chunyu Jiang,Maoqing Fu,Peidong Sun,Jun Ouyang. The Knee . 2019 (2)
[6]Obesity alters the in vivo mechanical response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artilage as measured by MRI.[J] . Collins Amber T,Kulvaranon Micaela L,Cutcliffe Hattie C,Utturkar Gangadhar M,Smith Wyatt A R,Spritzer Charles E,Guilak Farshid,DeFrate Louis E.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 2018 (1)
[7]Deep learning with domain adaptation for accelerated projection-reconstruction MR.[J] . Han Yoseob,Yoo Jaejun,Kim Hak Hee,Shin Hee Jung,Sung Kyunghyun,Ye Jong Chul.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 2018 (3)
[8]Learning a variational network for reconstruction of accelerated MRI data.[J] . Hammernik Kerstin,Klatzer Teresa,Kobler Erich,Recht Michael P,Sodickson Daniel K,Pock Thomas,Knoll Florian.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 2018 (6)
[9]Return to pivoting sport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association with osteoarthritis and knee function at the 15-year follow-up.[J] . ?iestad Britt Elin,Holm Inger,Risberg May Arna.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2018 (18)
[10]Golden-ratio rotated stack-of-stars acquisition for improved volumetric MRI.[J] . Zhou Ziwu,Han Fei,Yan Lirong,Wang Danny J J,Hu Peng.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 2017 (6)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基础医学论文模板范例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
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其中高质量的护理技能型人才也是严重不足,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职护理专业。但是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非常低,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效果,最终将影响高质量的护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势在必行。而目前国内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自身多年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经验和感悟出发,并通过与很多教师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交流后提出问题。然后选取成都市某卫校2017级中职护理专业12个班的600名学生和16名医学基础课教师、18名专业技术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二和第四学期期末,目的是了解这些学生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原因、初中的学习情况;这些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情况;医学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学习情况对比。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的专业背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情况、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情况、学生必备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课程设置情况等。还对6名医学基础课教师和3名专业技术课教师进行了进一步访谈。调查发现:医学基础课对学好专业技术课、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和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是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严重缺乏。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不重视甚至看不起中等职业教育;不喜欢、看不起护士职业,认为护士职业充满危险;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医学基础课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对医学基础课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不重视学习规律、缺乏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必要基础知识;课时量不足、课程学期设置有问题;医学基础课教师性格过于严肃、专业背景和知识组成有一定弊端、教学情绪过于平淡甚至冷漠易怒、教学时照本宣科缺乏新意、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不足、学生在教学中收到的关注和成就感偏少、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关联少。文章第四部分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改变社会评价和就业晋升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改善医患矛盾和分配制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性和优越感;家庭教育引导,增强孩子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信念;学生应改变劳动价值观,努力获得一技之长;学生应克服畏难情绪,勤学好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重视学习规律,充分认识到学好医学基础课重要意义;学校应抓好入学教育,让学生爱上护理专业,重视医学基础课;选好辅导员,对学生积极教育引导;严格考试把关,提升医学基础课教学效果;注重医学基础课教师的选择和培养;落实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医学基础课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多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对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充分利用期待效应,革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实用性使医学基础课堂充满吸引力,最终让基础医学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相信通过这些措施,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提高,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1.1.1.1 加大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力度
1.1.1.2 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1.2 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1.1.2.1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已经给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带来了很大障碍
1.1.2.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同样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1.1.2.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低下,给护理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1.1.3 我国目前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的研究较为缺乏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
1.3.2 提高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教师教学水平
1.3.3 提高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办学水平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学习兴趣
1.4.1.1 学习兴趣的概念
1.4.1.2 学习兴趣的分类
1.4.2 医学基础课
1.5 文献综述
1.5.1 学习兴趣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1 学习兴趣研究溯源
1.5.1.2 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
1.5.1.3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5.1.4 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相关研究
1.5.2 我国中职生特点及医学基础课教师和课程特点的相关研究
1.5.2.1 我国中职学生特点相关研究
1.5.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特点相关研究
1.5.2.3 医学基础课特点相关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法
1.6.1.2 问卷调查法
1.6.1.3 访谈法
1.6.1.4 案例法
1.6.2 研究设计
1.6.2.1 调查的目的
1.6.2.2 调查的对象
1.6.2.3 调查的时间
1.6.2.4 调查的科目
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现状和提升必要
2.1 医学基础课知识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知识严重不足
2.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明显缺乏
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低下原因分析
3.1 学生生源质量、专业认同度及对课程重视程度的影响
3.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度很低
3.1.2 中职护理专业生源质量很差
3.1.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必备基础知识
3.1.4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喜爱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3.2 医学基础课自身特点及课程设置的影响
3.2.1 医学基础课抽象难懂,学习难度比较大
3.2.2 医学基础课课时偏少,学期设置不合理
3.3 教师自身特点及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
3.3.1 活泼的男性教师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升学习兴趣
3.3.2 医学基础课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学知识和技能
3.3.3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3.3.4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4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的建议
4.1 对中职护理学校的建议
4.1.1 抓好入学教育,让学生爱上护理专业,重视医学基础课
4.1.2 选好辅导员,由辅导员强调学好医学基础课的重要性
4.1.3 注重医学基础课教师的选择和培养
4.1.4 落实医学基础课考试改革,提高医学基础课学习紧迫性和效果
4.1.5 落实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4.2 对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建议
4.2.1 通过各种渠道多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
4.2.2 更多的关注和表扬,通过期待效应让学生迷上学习
4.2.3 革新教学内容,通过实用性使医学基础课堂充满吸引力
4.2.4 优化教学方法,让基础医学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4.3 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4.3.1 改变劳动价值观,认识到获得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
4.3.2 克服畏难情绪,勤学好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3.3 重视学习规律,充分认识学好医学基础课重要意义
4.4 对社会和家庭的建议
4.4.1 改变社会评价和就业晋升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
4.4.2 改善医患矛盾和分配制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性和优越感
4.4.3 家庭教育引导,增强孩子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信念
5 结语
参考文献
[1]医学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 陈辛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5)
[2]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研究[J]. 谢巧玉,陈国松. 卫生职业教育. 2015(14)
[3]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李靖,杨少宗,王玉霞,王慧敏,侯鹏鹏. 卫生职业教育. 2015(04)
[4]中职教育医学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J]. 宁爱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4(08)
[5]建立提升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机制的分析[J]. 李洋,范礼斌. 基础医学教育. 2014(01)
[6]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以高校竞争性教研资助项目“教师卓越工程计划”为例[J]. 周萍,沈贵鹏. 江苏高教. 2013(05)
[7]赫尔巴特兴趣教学思想的启示[J]. 骆成. 河西学院学报. 2013(04)
[8]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教学效果研究[J]. 范双莉,刘雪琴,王晓静.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9]医学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探讨[J]. 丁永利. 中国外资. 2012(15)
[10]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J]. 郭戈.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04)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模板三: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学与临床特点的分析
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常因贫血症状掩盖或忽略恶性肿瘤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佳时机。对此类患者的血液学与临床特点开展研究,可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及早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以2017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7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收治的72例贫血待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将72例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和非恶性肿瘤组,对两组间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尿素氮(BUN)、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D-二聚体(D-dimer)、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242(CA242)、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1、72例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经全面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21例,占全部病例29.2%,非恶性肿瘤患者51例,占70.8%。21例恶性肿瘤组患者中,消化道肿瘤最多见,16例,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19%;51例非肿瘤组患者均确认血液系统疾病,其中15.69%的患者为恶性血液病,其余为造血原料缺乏性贫血。2、肿瘤组中Hb、WBC、NEU、ANC、PDW、D-dimer、CEA、CA125、CA199、CA724高于非肿瘤组;肿瘤组RDW、ALT、TP、ALB、LDH低于非肿瘤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组年龄、RBC、HCT、SCr、TBIL、DBIL、AFP、CA153、CA50、CA242高于非肿瘤组;MCV、MCH、MCHC、PLT、MPV、PCT、SF、BUN、AST、GLB、IBIL低于非肿瘤组,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将WBC、NEU、ANC、Hb、RDW、PDW、TP、ALB、ALT、LDH、D-dimer、CEA、CA125、CA199、CA724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Hb、ALB、LDH、D-dimer、CEA为贫血合并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5、恶性肿瘤组与非肿瘤组阳性率最高的肿瘤标记物分别为CEA、CA125,阳性率分别为42.86%、15.69%。6、肿瘤组中,轻度贫血6例(28.58%),中度贫血为14例(66.66%),重度贫血为1例(4.76%),无极重度贫血患者。7、21例肿瘤患者中CEA增高9例(42.86%),CA125增高8例(38.11%),CA50增高7例(33.33%),CA724增高7例(33.33%),CA199增高6例(28.57%),CA242增高6例(28.57%),CA153增高1例(4.76%),AFP增高1例(4.76%),SF增高1例(4.76%)。8、21例肿瘤患者中未见肿瘤标记物增高患者为8例(38.10%),1项肿瘤标记物增高3例(14.29%),2项肿瘤标记物增高1例(4.76%),3项肿瘤标记物增高1例(4.76%),4项肿瘤标记物增高4例(19.05%),5项肿瘤标记物增高3例(14.29%),6项肿瘤标记物增高1例(4.76%)。结论:1、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恶性肿瘤的的发生率较高,以消化系统肿瘤为主。2、血红蛋白值轻度降低、白蛋白低、乳酸脱氢酶降低、D-二聚体增高、癌胚抗原增高是贫血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项研究中恶性肿瘤组Hb、WBC、NEU、ANC、PDW高于非肿瘤组患者,RDW低于非肿瘤组患者是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学特点;轻中度贫血及消化道肿瘤多见,D-二聚体及肿瘤标记物高于非肿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低于非肿瘤组患者是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4、对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除血液学相关检查外,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对于降低恶性肿瘤的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检测乳酸脱氢酶的临床作用分析[J]. 赵文华,吕瑞琪,门庆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1)
[2]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检测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J]. 苗进,费素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9(11)
[3]中国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率及治疗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宋正波,陆舜,冯继锋,徐建明,刘云鹏,刘巍,张为民,张力,黄诚,罗素霞,张沂平,朱军,王杰军. 中国肿瘤. 2019(09)
[4]不同补铁方法联合ESAs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J]. 张洽,王春光,刘永立.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5)
[5]当归补血汤在血液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周燕霞.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11)
[6]“健脾益气生血法”对胃癌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李思,黄琼,王维斯,倪思忆,沈雁.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9(05)
[7]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及防控现状[J]. 曹毛毛,陈万青. 中国肿瘤临床. 2019(03)
[8]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和疗效的关系[J]. 蔺海福,李学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4)
[9]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与性别、年龄和肿瘤类型的相关性分析[J]. 李石,宋晓玉,张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18)
[10]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李阔,敖亮,陈方姗.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9)
以上是基础医学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