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的研究角度之新在于聚焦于在农民合作组织对乡村旅游的支持方面,且深入探讨这些支持作用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表现,以及如何发挥具体功能。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中国旅游产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旅游业已实现了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先决条件已逐步稳固。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成为新时代的璀璨明珠。为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政府正加大对旅游企业投身乡村旅游的激励力度,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自2015年始,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协同多部门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及《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而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鼓励各地依托自身条件发展特色旅游,并在用地、财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在新时代的历史转折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此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旅游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速转型升级,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十四五”规划期间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核心任务和重要目标。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被明确提出,而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中,“高质量”一词被提及11次,“高标准”也被强调了10次,这充分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旅游业发展全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从旅游业的坚实基础来看,中国不仅坐拥全球最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还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和举足轻重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其旅游业规模持续扩张。“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文旅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脱贫攻坚也实现了重大阶段性胜利。旅游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其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广泛认同。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旅游内涵及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
早在19世纪,欧洲就已经展开了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当时的欧洲工业化集聚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劣,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风景优美的农村进行田园生活[3],于是乡村旅游逐渐顺应市场的需求发展起来。最早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的是1965年意大利的“乡村旅游全国协会”。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各大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使得地球的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环境旅游更是在全球各国逐渐兴起,尤其是“绿色运动”的倡导更促进了全球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4],甚至世界旅游组织(UNWTO)也开始推广乡村旅游。关于乡村旅游的内涵,国外学者们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国外学者一般是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游客感知、旅游资源利用三方面对乡村旅游展开研究的。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研究中指出,树立乡村旅游形象、提高生态环境,关系着乡村旅游的发展[5]。乡村旅游产品是否具备文化内涵,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6]。乡村旅游的资源利用。乡村是否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长远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7]。在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后指出,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旅游景点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8]。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知名东爪哇坦波村的蜡染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9]。结合乳制品的农场发展研究,认为乳产品创新和生产,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10][11]。
........................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民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规定,农民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与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一种或者多种业务。
农民合作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组织结构方面,合作社以农民作为核心经济主体,汇聚了从事相似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活动的公民、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其中,农民成员至少占比80%,这种构成催生了一种崭新的组织形式。从所有制结构角度来看,合作社在不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巧妙地实现了劳动与资本的结合,从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所有制结构。在收入分配机制上,合作社并不追求内部成员间的利润榨取,而是致力于将盈利回馈给成员,由此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收入分配制度。至于管理机制,合作社则秉持自愿加入、自由退出、民主选举以及民主决策等核心原则,借此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管理体系。农民合作社联合会是由至少三个农民合作社基于自愿原则共同出资而设立的,其成立与登记流程与农民合作社相类似。在实践运作中,农民合作社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同业型合作社、同域型合作社以及同项型合作社三种类型。同业型合作社是由同行业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组建而成;同域型合作社则是由同一地区内不同行业的农民合作社自愿联合而成;而同项型合作社则是由同一地区内不同行业的合作社为共同开展某项服务活动而联合组建的[44]。
.............................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起源于斯坦福研究所,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且对这些诉求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此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实现其利益诉求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价值和经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研究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在于科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尽管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出发,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通过对各种定义和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存在互动关系,并会向企业投入特定资源。因此,协调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任务[53]。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本研究的内在联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构成了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核心理念,而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进程又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不仅涉及对各相关利益者股权资本的深入探讨,还包括组织盈余的公平分配机制。更重要的是,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有赖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这些利益相关者通过向合作社投入必要的资本,不仅保障了合作社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承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鉴于此,农民合作社在做出经营决策时,必须全面考虑并尽力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诉求。这是确保农民合作社能够持续、规范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平衡和满足各方利益,农民合作社能够稳固其内部基础,进而为乡村旅游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第三章 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19
第一节 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旅游的可行性 ..................................... 19
第二节 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 20
第四章 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案例 ........................ 25
第一节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 25
第二节 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机 ......................... 33
第五章 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优化建议.............46
第一节 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 46
第二节 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建议 ..................... 49
第五章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第一节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一、自然资源开发无序,旅游产品同质化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盲目跟风,竞相开发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论证,马北村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无序状态,儿童乐园、特色美食街、游园风光位置错杂,导致项目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采摘园临国道乱建,乱占耕地,乱占耕地的同时妨碍交通。在郝堂村的调研中发现,交通道路设施已被政府重新修建,但在旅游旺季,游客量骤增时,景区道路仍显得狭窄,往返汽车会车困难。同时,缺乏规范的停车场,导致游客随意停放车辆,影响旅游体验和交通顺畅。在信阳市区至郝堂村的道路中,指示牌不够清晰明确,易造成游客迷失方向,增加了游客的不便和安全隐患。目前郝堂村仍主打荷花观赏项目,虽然荷花观赏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季节性较强,未能充分利用好四季特色,导致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郝堂村旅游业的持续吸引力和竞争力,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邢店村老乐山风景区在过去存在开山采石、乱搭乱建等行为,这些活动对山体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近年来加强了监管,但历史遗留的生态修复问题仍需关注。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活动,老乐山凤景区部分区域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影响了山体的稳定性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同时无序开发导致邢店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部分物种的栖息地受到破坏,物种数量减少。为了景区开发与追求利润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捕捞水生生物等行为,严重破坏了乡村地区的生态平衡。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农民合作社及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种作用。探究农民合作社作用乡村旅游产业背后的理论机制和规律,采用探索性多案例分析方法剖析了驻马店市汝南县马北村、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驻马店市瓦岗镇邢店村三个典型村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同的三个典型区域进行研究后,厘清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民合作社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差异与特征,探索了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部分要素及理论规律。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主体地位强的农民合作社更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农民合作社内部高效运转。第二,专业特色突出的农民合作社在驱动旅游业发展作用较好。第三,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紧密的农民合作社在提效旅游产业发展时效果更佳。
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一是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不断助推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科学系统性评估与合理利用地域特色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双赢。引导旅游产品向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加强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活化利用文化产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存与维护,防止其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在此基础上,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设计和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三是重视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健全旅游服务管理体系。不断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使其更好地理解并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旅游服务管理体系,确保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四是督导优惠政策落实,畅通多元化融资机制。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保障各项优惠措施精准到位,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活力。同时,畅通多元化融资机制,破解旅游发展资金瓶颈。在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融资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业,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略)